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26天工作日 应出勤天数是多少 26天工作制工资计算应以出勤天数还是请假天数为准

在现代劳动用工操作中,26天职业制的工资核算方式争议频发,尤其涉及「应乘出勤天数还是请假天数」的核心难题,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与企业的合规风险。这一争议背后折射出劳动法规定与企业实际操作的冲突,也揭示了工时制度与薪资核算的复杂性。这篇文章小编将从法律依据、实务分歧、合规风险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力求为这一争议提供体系性解答。

一、法定基准与分歧

根据《劳动法》及人社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职业时刻和工资折算难题的通知》,月计薪天数统一为21.75天,这是基于「365天-104天双休日」的法定计算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采用26天作为计薪基数,形成两类典型算法:

第一类以21.75天为基准,日工资=月薪÷21.75天,请假扣除额=日工资×请假天数。第二类则以26天为基准,将月薪直接拆分到26天,请假工资=月薪÷26天×请假天数。这种分歧源于企业工时制度差异——如实行「做六休一」的企业可能将26天视为正常出勤天数,但其合法性需结合劳动合同约定与工资结构判断。

司法操作中已有明确判例(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1年案例),指出若未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月薪包含周六工资」,即便实际职业26天,日工资仍需按21.75天计算。这为领会法定基准与企业自治的边界提供了重要参照。

二、请假扣除的计算逻辑

在26天制框架下,请假扣除的核心在于确定「日工资基数」与「应出勤天数」的关系。若企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约定「月薪对应26天出勤」,则请假工资=月薪÷26天×请假天数。例如某企业月薪6500元,日工资250元(6500÷26),请假5天则扣除1250元。

但此类计算需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实际出勤天数不超过法定上限,超出部分应支付加班费;二是整体薪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若企业未区分正常工时与加班时段,直接以26天为计薪基数,可能构成变相克扣工资。例如某公司将月薪4500元拆分为30天计算,实际将8天周末职业纳入正常出勤,被判定违法。

三、双重合规风险剖析

对劳动者而言,企业单方采用26天计薪可能侵蚀合法权益。假设月薪8000元,按21.75天计算日工资为367.8元,而按26天计算为307.7元,单日差额达60元。在涉及跨月请假、法定节假日调休等复杂场景时,这种差异会进一步放大。

对企业而言,盲目采用26天制面临三重风险:一是超出法定工时可能被认定为强迫加班,需支付150%-300%的加班费;二是工资结构不透明易引发集体仲裁,如某电商公司因春节加班费漏发导致90%仲裁败诉;三是历史考勤记录缺失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某物流企业因无法提供三年前考勤记录被判败诉。

四、企业实操建议

合规路径需从制度设计、体系配置、证据留存三方面入手。建议采用「21.75天基准+弹性工时」组合模式,将超出21.75天的出勤按加班费核算。借助数字化体系(如利唐i人事)实现自动区分工时类型,设置异常预警机制,降低人工核算误差。建立电子考勤台账并定期由员工确认,确保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

对于已实行26天制的企业,应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条款,明确约定工资包含的工时范围,并通过工会协商程序确定实施细则。同时建议设置过渡期,逐步将月薪拆分为基础工资与绩效奖金,规避单一计薪基数引发的法律争议。

26天制工资算法的本质是法定权益与企业管理的平衡。无论采用「乘出勤天数」还是「扣请假天数」的计算方式,都必须以遵守21.75天的法定计薪基准为前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新业态用工中的工时认定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在动态算薪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和劳动者而言,唯有建立基于法律共识的协商机制,才能实现用工成本与劳动权益的双向保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