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持续优化考试评价机制,其中关于“小四门”(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成绩保留的政策非常被认可。这一政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路径,更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从“应试导向”向“素质导向”转变的深层逻辑。随着北京、河南等地中考改革对“小四门”的调整,江苏怎样平衡学科基础能力培养与减轻学生负担,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焦点。
一、政策背景与演变
江苏“小四门”成绩保留政策的制定,源于对传统考试模式的反思。2018年教育部提出“减少机械性考试加分”,江苏率先取消“小四门”等级加分(即“见A加分”),将学业水平测试回归合格性考试属性。这一调整旨在缓解学生为追求高分而过度刷题的现象,推动学科教学回归能力培养。
2025年,江苏中考进一步明确“小四门”成绩的保留机制。根据《江苏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小四门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合格成绩长期有效,不合格需补考。这一政策与北京等地取消“小四门”计分的改革形成对比,体现了江苏在减负与学科基础能力培养之间的审慎权衡。
二、成绩保留的具体机制
江苏“小四门”成绩的保留机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合格性成绩的长期有效性,二是补考政策的灵活性。根据省教育厅规定,学生在八年级(初二)完成生物、地理考试,成绩合格即视为通过,无需重复考试;若不合格,可在九年级补考一次。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学科教学的连贯性,又避免了频繁考试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从操作层面看,成绩保留政策与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例如,苏州市2024年中考方案中,小四门成绩虽不计入总分,但作为高中录取的参考依据,要求“合格”作为基本门槛。这种“合格即满分”的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备考压力,又通过等级划分(A/B/C)为学校差异化录取提供了依据。
三、对教育生态的影响
成绩保留政策显著改变了初中教学策略。南通市部分学校试点将小四门教学融入项目式进修,例如通过地理与生物跨学科课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南京市某初中教师表示:“政策实施后,学生不再因追求A等级而机械刷题,课堂更多聚焦于聪明应用和兴趣激发。”这种转变与教育部“学完即考”的导向相契合。
政策也面临争议。部分家长担忧“合格即满分”可能导致学科边缘化,削弱学生对非主科的重视。对此,省教育厅回应称,合格性考试旨在确保基础聪明的掌握,而非鼓励功利性进修。研究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社会操作的比例提升了23%,表明评价改革对综合素质培养的促进影响。
四、争议与未来挑战
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平衡。反对者认为,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可能导致农村学生在实验操作等操作环节处于劣势。支持者则强调,政策通过降低考试复杂度,为农村学校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例如,盐城市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农村初中建设标准化实验室,缩小城乡差距。
未来改革需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建议:一是完善等级评价的透明度,明确A/B等级对应的能力标准;二是加强经过性评价,将课堂表现、课题研究纳入考核;三是探索“小四门”与高中选修课程的衔接,例如为地理成绩优异者提供高中研学机会。
五、资料扩展
江苏“小四门”成绩保留政策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缩影,其核心在于平衡学科基础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进步。通过合格性考试与等级评价的结合,政策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为差异化录取提供了依据。怎样确保城乡教育公平、完善经过性评价仍是待解难题。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两方面:一是长期追踪政策对学生高中进修的影响,验证“合格导向”是否削弱学科基础;二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特点化评价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科潜能。正如省教育厅所言:“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唯有持续优化,方能实现育人为本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