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什么是古诗的破题句什么是古诗的破译

古诗的“破题句”是诗歌中直接或间接点明题目核心的句子,通常位于开头,起到统领全篇、奠定基调或引出主题的影响。其形式与功能因诗体与创作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可分为下面内容几类:


一、破题句的定义与功能

  • 核心影响
    破题句需用简洁语言概括题目要旨,既可以是直接点题,也可以借景、事、情等间接铺垫主题。例如《醉翁亭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直接点明“醉”与山水之乐的关联;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则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孤独心境,间接破题。

  • 结构定位

    • 律诗:通常首联为破题,如王维《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景定调,点明秋日山居的意境。
    • 绝句:首句即可破题,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通过时刻与场景的对比引出物是人非的主题。

二、破题句的常见手法

  • 明起
    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如杜甫《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首句即点明时刻与节日气氛。
    特点:直白清晰,便于快速切入主题,适合初学者掌握。

  • 暗起
    不直接出现题字,通过意象暗示。如黄巢《菊》:“飒飒西风满院栽”,以“西风”“满院”暗指菊花,含蓄表达高洁志向。
    特点:需读者联想,留有诗意空间。

  • 陪起
    借他物引出主题。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以红豆象征相思,由物及情,天然过渡。
    例证:韩翃《寒食》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借春景引出寒食节气氛。

  • 反起
    从反面或对比角度切入。如钱起《送僧归日本》开篇“上国随缘住”,先写僧人“来途”再转“归去”,以反衬离别。


三、破题句的审美价格

  • 意境营造
    破题句常通过景物渲染情感基调。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以幽深钟声与暮色烘托离情。

  • 结构枢纽
    破题句是后续诗句的起点,如苏轼《水调歌头》以“明月几时有”设问,引出对人生的哲思。

  • 创新表达
    部分诗人通过巧思突破常规。如杨奂《题江州庾楼’里面“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以拟人化山峦拒绝过江的意象,暗含对故土的眷恋。


四、破题句的创作要点

  • 紧扣题目
    避免文不对题。如纪念诗需结合具体事件,若题目含时刻(如“抗战胜利65周年”),内容应体现时代特征。

  • 语言凝练
    用一两句点破题意。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仅十字即勾勒出古寺晨景的静谧。

  • 情感渗透
    破题句需隐含作者态度。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一个“好”字直抒对春雨的喜爱。


破题句是古诗创作的关键,需兼顾形式与意境。无论是直抒胸臆的明起,还是含蓄婉转的暗起,其核心在于精准传达主题,并为全诗构建情感与逻辑的支点。掌握破题技巧,可提升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返回顶部